哈馬斯領導人伊斯梅爾·哈尼亞(Ismail Haniyeh)星期三(7月31日)遇刺身亡後,中國多個搜索網站為他設立的百科頁面變成灰色,悼念這名巴勒斯坦武裝組織的領袖。雖然有網友認為中國的網站不應該紀念一位被多個國家認定是恐怖組織的頭目,但中國社媒上還是有大量的網民對哈尼亞的死亡表示了哀悼,並表達了對以色列的不滿。
巴黎奧運7月26日(星期五)以一場開幕儀式正式拉開序幕。在過去幾個星期,巴黎奧運一直得到中國人的關注。不過,對於這場體育盛事,中國社媒的反應與中國官媒報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中國網友在中國的社群媒體上對巴黎奧運進行口誅筆伐的時候,中國官媒則為巴黎辯護。分析家認為,這是北京希望透過巴黎奧運稍許修復自己的國際形象。
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星期天(7月21日)突然宣布將退出今年的總統大選。這項消息很快就登上並持續霸占中國最大的社群媒體平台之一微博的熱搜榜榜首。不少網友認為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如今已經勝券在握,他們擔心這位共和黨候選人領導的白宮將對中國更加強硬。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星期四(7月11日)在北約峰會落幕之際表示,中國必須明白,助長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不會帶來經濟利益,而削弱太平洋和歐洲國家將付出代價。
美國駐華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在近日的一次採訪中稱北京正試圖破壞美中公民之間的接觸,恐嚇參加使館活動中的中國人,並在網上煽動反美情緒。伯恩斯的相關演講引起了一些中國網民的不滿。觀察家認為,伯恩斯反映的情況是美中關係有多差的一個跡象,也反應了中國近年來在外交上的強硬姿態。
“習近平先生是深受中國人民擁護和尊敬的卓越領導人,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政治家之一。他將帶領中國人民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星期二(6月4日)推出的移民限制令在中國的社媒上引起一些討論。一些人關注這個新政策是否會影響到中國前往美國的非法移民;更多的人則稱拜登為了贏得今年年底的大選正在向他的競爭對手、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政策靠近。
在六四大屠殺35週年到來前夕,中國多個社交媒體網站和網絡遊戲平台禁止用戶更換頭像和昵稱,防止用戶通過換頭像和昵稱的方式來紀念1989年的那場悲劇。這一審查方式讓不少並不知道那場歷史事件的年輕網民感到疑惑,一些用戶甚至聲稱網站這麼做是為即將開始的全國高考做準備。
北京在台灣總統賴清德就職後不到三天就舉行了環繞台灣的軍事演習,對台灣進行“堅決懲戒”。中國政府控制的官方媒體在網路上大規模宣傳這場軍演,引起了一陣民族主義熱浪。不過,觀察家在社媒上指出,北京最新一輪針對台灣的威脅不僅無法震懾台灣民眾,還可能會讓原本想要在中國進一步投資的西方企業重新考慮他們的決定。
國際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ICC)的一位檢察官星期一(5月20日)以戰爭罪為由申請了對以色列和哈馬斯領導人簽發逮捕令。中國官方媒體在其社媒平台發佈消息時只提及以色列,卻省略了哈馬斯。這種做法引起了一些網民對官媒報導客觀性的質疑。
中國官方媒體對俄羅斯總統普京的這次訪問進行了大力的宣傳,並表示兩國關係的發展有利於世界的和平和繁榮穩定。 普京的這次訪問也在中國的社群媒體上吸引了不少目光。 多條和他有關的新聞短片都收穫了十萬以上的讚。 但同時,有關內容的評論區則遭到嚴格的過濾。 在微博上,幾乎只有符合官方說法的留言才會被顯示。
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即將展開新任期內對中國的首次訪問,中俄雙方已經在強調兩國關係處於“歷史最高水平”,並表示將推動中俄世代友好。 不過,在中國的社群媒體上,被一些人稱為“普京的大腦”的俄羅斯民族主義學者亞歷山大·杜金(Aleksandr Dugin)卻不斷遭受中國網民的攻擊和嘲諷。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在歐洲的訪問之旅吸引了中國事務專家的關注。過去幾天來,他們在前身為推特的社交媒體平台X上討論起了習近平這次對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的訪問和可能帶來的影響。
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25週年之際,北京在社交媒體上發起了協調的宣傳活動,透過各級官方媒體和政府帳號呼籲中國人“不忘記”,並稱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欠著中國人的血債”。但在中國官媒以外國讀者為目標觀眾群的英文報道中,這場轟炸幾乎沒有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著重強調中國為事件發生地塞爾維亞等地區國家近年來帶來的經濟利益。
中國社交媒體平台對“走線”相關內容和討論不斷加大的審查力度,令嘗試通過非法跨越南部邊境以進入美國的中國人面臨新的障礙。分析人士指出,抖音加強審查力度部分原因應該是“走線”中國人的增多令政府感到尷尬。
北京透過官方媒體支持了發生在美國各大校園的支持巴勒斯坦抗議活動,稱之為對美國加沙政策的“震耳欲聾的反對聲”。而這與中國當局對國內異議表達和街頭抗議的壓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應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之請,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北京時間星期三(4月24日)下午抵達上海,開啟了他為期三天的訪華之旅。 這是布林肯任內第二次訪華,上次是2023年6月18-19日,距今僅十個月。 在推特上,網友關注中國並沒有為他鋪設紅毯,預示布林肯此次訪華並非坦途。 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布林肯的這次中國之旅遭到了不少的冷嘲熱諷。
以色列針對伊朗先前的導彈攻擊實施報復性反擊後,中國的官方媒體尚未在雙方中選邊站。但網民們已經展示出對伊朗的支持,希望德黑蘭消滅以色列,並在無證據情況下指控美國是此次以色列攻擊的幕後支持者。
4月初,一段有關烏克蘭的假訊息在中國社群媒體平台微博上被廣泛轉發。該假訊息稱,正率領國家抵抗俄羅斯入侵的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悄悄從英國國王手中以2000萬英鎊的價格購買了一座宮殿,用途不明。這則訊息遭到了多個頗具影響力的帳號的轉發,包括俄羅斯官方媒體“今日俄羅斯RT”的微博帳號。
美國總統拜登星期四(4月11日)在白宮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舉行了首次三邊峰會,峰會的內容包括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擴張。日本和菲律賓都和中國有地緣政治上的分歧,而美國也將中國看作是其最大的競爭對手。在前身為推特的社媒平台X上,這場三方峰會被認為將給北京發出強烈的訊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