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BRI)在今年來了它的十年里程碑,隨著中國人權和安全議題得到更多英國公眾的關注以及政府領導層的變化,英國對於這個倡議的態度從熱情參與轉而為謹慎合作。展望未來,英國專家和議員表示,一帶一路帶來的經濟機會與中國目前造成的安全威脅難以平衡。
歐盟委員會正在加緊制訂以美國《外國代理人法》為藍本的新法案。這一舉措是歐盟打擊俄羅斯和中國影響力的對策之一,也是歐盟行政部門捍衛民主計劃的一部分。歐盟委員會司法總局已受命起草這份指令草案,並即將完成一項影響評估,該法案預計將於11月公布。
英國將在11月舉行全球人工智能(AI) 峰會,並向中國發出了正式邀請函,儘管歐盟對於參與這個峰會仍持猶豫態度,這在專家和政策制定者中引發了有關科技合作與安全問題的爭議。中國、歐盟和英國對於AI用法和監管以及對於參與峰會的態度有很大的不同。外界擔心這些不同之處可能對於即將舉行的AI峰會能否達到全球合作的目的產生負面影響。
「名字代表什麼?」莎士比亞曾問。但當德國外長給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貼上「獨裁者」 的標籤時,一場外交風暴隨之而來。美國之音本星期與德國前駐中國大使和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沃史丹澤(Volker Stanzel)一起,解讀最近的事態發展,審視德中關係的風雲變幻。
中英兩國在香港問題上的緊張關係升級,北京政府抨擊了英國政府發表的香港半年度狀況報告,而英國當局則堅持其維護香港權利和自由的立場。
中國科技公司華為已向里斯本法院提出訴訟,反對葡萄牙網絡安全委員會(CSSC)的一項決議,該決議可能會導致運營商在高速5G移動網絡中拒絕使用華為設備。CSSC為葡萄牙政府總理提供諮詢,儘管沒有直接點名華為,但華為認為該決議給華為進入葡萄牙5G市場設置了障礙。
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星期一(2023年9月4日)發表公報說,在過去的兩天裡,IPAC的成員們在布拉格的捷克議會大樓召開年度會議,討論了中國共產黨對國際社會基於規則的秩序、全球和平與穩定以及自由與民主所構成的多重挑戰。
據《E15 日報》報導,由於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緊張局勢加劇,捷克國家銀行最近宣布,他們已出售了所持有的全部人民幣債券,價值超過500億捷克克朗。
根據《泰晤士報》今天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中國情報人員通過擁有超過9.3億用戶的領英網站試圖招募數千名英國官員,並通過大量的金錢或獲利豐富的商業提議以換取他們手中掌握的英國國家機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