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在即將卸任前再次出手,懲罰中國的不當貿易行為。白宮決定大幅提升對來自中國的太陽能矽晶圓、多晶矽和鎢產品的進口關稅,並保護美國本國的清潔能源產業不受中國產品的衝擊。
美國駐台北實際上的大使館星期四(12月12日)表示,中國軍方近日的確大幅度擴大了台灣週邊的軍事活動規模,但是美國並不認為解放軍的這一動作是針對台灣總統賴清德最近過境美國而作出的反應。
在墨爾本一座猶太教堂週五發生縱火案之後,澳洲政府星期六(12月7日)就其打擊反猶太主義的政策和記錄做了辯護,並回應了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的批評。內塔尼亞胡抱怨澳洲政府的政策縱容了反猶勢力的活動。
南韓反對黨聯盟在國會推動罷免尹錫悅總統的投票表決案星期六(12月7日)晚間在執政黨議員的抵制下未能達到三份之二的多數而未能通過。不過主要反對黨民主黨在投票前就已經放話,如果這次表決失敗,後續也將發起新的罷免案投票。尹錫悅表示將提前離職。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星期六(12月7日)證實,丹麥已經向基輔交付了第二批援烏的美制F-16戰機。
南韓國會的反對黨議員週四(12月5日)表示,南韓國會將於本週末對尹錫悅總統因頒布未遂緊急戒嚴令一事舉行罷免表決投票。南韓警方則表示,他們正在對有關尹錫悅及其政府高層官員的“叛亂罪”指控進行調查。
中國外交部星期四(12月5日)以美國最近再次對台軍售“違反”所謂的“一中原則”和美中三個聯合公報為由,宣佈對13家美國軍工企業和六名企業高管實施制裁。
在美國眾議院議長約翰遜(Mike Johnson)與在關島過境的台灣總統賴清德通電話之後,北京當局星期四(12月5日)呼籲美國政府停止“干涉中國內政”,停止向“台獨”勢力發出“錯誤訊號”。
格魯吉亞政府星期六(11月30日)表示,格魯吉亞要求和支持加入歐盟的民眾星期五連續第二天在首都第比利斯舉行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而當局則出手逮捕了107名示威者。
台灣總統賴清德星期六(11月30日)表示,台灣不僅是民主典範,也是促進全球和平穩定的關鍵力量。
菲律賓副總統薩拉·杜特蒂(Sara Duterte)週六表示,自己如果遇害就對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Ferdinand Marcos Jr.)實施刺殺。這項暗殺威脅促使菲律賓安全機構週六(11月23日)馬上採取行動,全面提升並加強了保全等級。
烏克蘭軍方高級官員透露,烏軍今年八月越境攻佔俄羅斯庫爾斯克州的領土在俄軍一再的反攻下已經失去超過40%,但是烏軍仍在現有的陣地上堅守。
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佛羅里達州棕櫚灘的海湖莊園與到訪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馬克·呂特(Mark Rutte)舉行了會晤,雙方討論的重點是全球的安全局勢。
國際刑事法院(ICC)星期四(11月21日)宣佈,該法院以涉嫌犯下戰爭罪和反人類罪對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前以色列國防部長約阿夫·加蘭特(Yoav Gallant)以及哈馬斯軍事領導人易卜拉欣·馬斯里(Ibrahim Al-Masri)發出逮捕令。
台灣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星期三(11月20日)表示,由於軍援烏克蘭“過於敏感”,台灣並沒有參與對烏克蘭的軍援,但是台灣希望能在基輔設立一個代表處。
烏克蘭空軍週四(11月21日)表示,俄軍當天在向烏克蘭發動的一場導彈襲擊中發射了一枚洲際彈道導彈(ICBM)。這也是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已知俄軍首次向烏克蘭發射這種威力強大、射程高達數千和上萬公里、而且可以攜帶核彈頭的戰略導彈。
台灣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的領袖代表林信義星期五(11月15日)在秘魯首都利馬的會議現場與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見面並作簡短交談,林信義並邀請拜登在最近的未來前往台灣訪問。
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導人週六(11月16日)發表聯合聲明,重申將繼續透過制裁、出口管制和其他措施讓俄羅斯為其發動的侵烏戰爭付出沉重的代價,同時無論持續多久都會堅定支持烏克蘭到底。
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的高級經濟顧問 Stephen Moore表示,在貿易上英國應該將美國置於優先位置上而不是與歐盟站在一起。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馬克·呂特(Mark Rutte)星期二(11月12日)表示,俄羅斯正在與中國、北韓和伊朗深化經濟和軍事合作,對歐洲、印太和北美構成威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