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當局動不動以所謂侮辱、誹謗英烈的名義抓捕異議人員,將他們投入監獄。最新一宗事例是旅美藝術家高兟,在回國探親時遭到河北警方逮捕,而逮捕他的緣由是高兟和他的弟弟二人多年前製作的毛澤東下跪懺悔雕像等觸及政治的藝術作品,觸犯了當局的「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罪」。
多年來,社會學者喜歡用“潰敗”一詞來描述中國的社會狀況。今年的情形似乎更嚴重,很多人認為,中共政權活不過幾年。不過,我更願用“潰爛”形容目前階段。
習近平終於現身了。不過,關於政變的謠言還是不能平息。有人說他已深度昏迷,有人說北京發生的政變是和平政變等等,不管習出不出來,有人要鍥而不捨、一如既往地製造和傳播謠言,看架勢,不把習“謠”翻,把中共“謠”倒,不罷休。
自中共三中全會起,有關習近平的傳聞不斷延燒,先是他中風,替身出場;其次是其親信外出視察講話不提習名字,一些宣傳畫把他的畫象拿下;再其次是鐵路部門和外交部休假兩週,動作相當不尋常;最新傳言是北京發生軍變,習在北戴河被逼辭總書記和主席,臨時權力班子組成,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力圖從細枝末節,印記習出了問題,北京政局詭異,中南海很不太平。
習近平在2022年中共二十大組成的中央政治局及隔年全國兩會的新政府人選和機構改革,構成了他第三任期的治理團隊。我稱之為中共的“新權力結構”。到本次三中全會,這個新權力結構已運作了1年10個月,期間出現了一些外界未曾預料到的新的問題、變化和現象,值得關注和探討,因為它可能在本屆政權餘下的三年時間裡帶來很大後遺症。
有關習近平的任期問題一直是外界討論的熱點。自他廢除國家主席任期制,雖然中國當局沒有透露這是否意味著習會無限期連任下去,成為事實上的終身製,但從目前的架勢看,人們普遍認為他會做終身領導人。日前二十屆三中全會對2029年時間點的設立,暗示習必會四連任。
誰也未料到,一輛油罐車,會引發民情洶湧,將官方悉心營造的三中全會前的“社會大局穩定”的假象撕破。而點燃這波輿情的,是被中國領導人強調的“黨媒,必須姓黨”的官媒。
賺足了世人眼光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主打“口號”是改革。然而,從當局最近一段時間發出的密集信號來評判,此次三中全會的所謂“改革”,可稱之為“戴著鐐銬的改革”。
前國防部長李尚福落馬近一年後,當局終於公告了他的所謂罪行和處理意見,給予其開除黨籍軍籍以及取消陸軍上將軍銜的政治處分。這個結果或許並不出乎外界預料。不過,李的前任、已經退休兩年的原防長魏鳳和也出現在和李遭同樣開除待遇的腐敗高官名冊裡,多少讓外界有些訝異。
最近,中共政法委秘書長訚柏和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副參謀長景建峰先後在《學習時報》刊文,一個談“以政法工作現代化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一個談“科學認識建構新安全格局的豐富內涵與實務要求」。兩文要表達的主題都是如何更好地維護中國的國家安全問題。
今年是中國恢復高考後的第47年,本月上旬有1342萬人參加了高考,比去年增加了51萬人,據說是中國史上最“卷”高考。是不是史上最“卷”的一次,其實還難說,因為中國77年恢復高考後,當年有570萬人報名參加,而錄取人數只有27.8萬人,錄取比例不到5%,就競爭的激烈程度而言,比今年更甚。78年高考的競爭程度也要超過今年。
當北京宣稱台灣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第一條不可踰越的紅線,人們是否思考過,台灣也會是美國的核心利益。
今年是八九六四35週年。對現代中國來說,這個日子既是光榮的,也是黑暗的。“光榮”指的是,自中共全國建政後,乃至中國近代開埠以來,還沒有一場群眾的反抗運動像六四一樣,涉及範圍如此之廣,參與者如此之眾,特別在中國政治舞台的中心天安門廣場,抗議當局的學生如此之多,反抗行動如此之堅定;“黑暗”指的是,同時,也從來沒有看到,號稱“人民”政權的中共,在這一天撕下了其偽裝,命令它的軍隊向手無寸鐵的學生和市民開創,釀成了屠殺事件,赤裸裸顯露出法西斯的本質,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眾所矚目的賴清德在520總統就職儀式上的演說變成了一場兩岸危機,由於賴在演講中宣示了被稱為“新兩國論”的主張以及對中國的強硬立場,被北京批為 “台獨自白書”,釋放了謀“獨”挑釁、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的危險信號,並發動了自2022年以來的第三次圍台軍演。 北京之所以將對賴的批判聲調拉到有史最高,對台灣進行新一論的文攻武嚇,恰恰反映一個基本事實,即所謂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由賴的演說戳破, 對台政策遭遇全面挫敗。
普京訪華已結束,但從若干年後的國際局勢來看,這次訪華很重要,它可能預示兩極對抗格局的形成,即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和以中俄為代表的反美也是寬泛意義上的反西方,標誌就是普京訪華期間和習近平簽署的長達萬餘字的“中俄在兩國建交75週年之際關於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這個聲明洋洋灑灑,內容包羅萬象,如此冗長的聯合聲明在外交史上罕見,正式昭告兩國反美“同盟”的結成。
普京當選新一屆總統的內外政策,尤其和中國的關係如何處理,是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關注的。一般來說,一國領導人外訪首選哪個國家,表示他的對外政策重點會放在該國。普京把他的外交首秀選在中國,而且是在就職儀式結束後的首周即來北京訪問,體現了俄中關係的特殊性以及莫斯科對北京的重視和信任。
中國國安部長陳一新前不久相繼在中共黨媒求是雜誌和學習時報發文,談當局的總體國家安全觀及其指導下的中國國家安全建設。今年是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的10年,官方進行了大張旗鼓的宣傳報導,其中,陳文尤引起海內外輿論的密集關注。
今年4月15日是胡耀邦去世35週年紀念日。 在中共百多年的歷史上,尤其在領導幹部中,胡耀邦是少有的清流和異類,經歷過那麼多磨難,在他那個位置上還能保持一種天真、單純、執著的理想追求,罕見 。 胡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 在中共的兩個總書記中,儘管胡因為去世的比較早,他對中共政權和中國革命的反思沒有趙紫陽深,在思想上未能如趙那樣叛黨,但是他的政治人格和政治理想 ,讓他過世後至今,得到民間許多人的懷念。
台灣前總統馬英九正在中國訪問,台灣和美國需要了解中國當局此時邀馬訪中背後的政治算計。 馬此次中國行,是他卸任總統八年後的第二次西進,和第一次相比,多了些政治意涵。
去年底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給人很突兀的感覺,現在清楚,這背後的目的是要反擊西方輿論的“中國見頂論”。 中國當局認為,該論調是西方輿論有意抹黑中國、唱衰中國,是美國在經濟特別是科技上圍堵中國時,在輿論上發動的對中國的圍剿,屬於美國對中總體戰的一部分,也是 過去幾十年來西方散佈的“中國崩潰論”的一個最新變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