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在美國的國際人權組織人權觀察5月9日致函美國總統拜登,敦促在5月22日舉行的美國-東盟特別峰會上對有關人權、民主及法治問題展開充分討論,包括讓東盟明確承認在解決緬甸人權及人道危機方面沒能取得進展。
專家稱,本週美國與東盟國家舉行的峰會將對華盛頓施加壓力,以趕上中國對東南亞這個擁有 6.8 億人口的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的支持。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已經進入到第三個月。自烏克蘭戰爭以來,中國就不止一次地借烏克蘭局勢批評美國的“印太戰略”,稱美國企圖打造“印太版北約”,以維護“美國為主導的霸權體系”。中國的說法令人不禁聯想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主要藉口--北約東擴,也令人擔心中國是否會在印太地區採取相似的行動。中國為什麼要強調美國在打造印太地區的北約?中國的擔憂有多少合理的成分?美國真的在打造“印太版北約”嗎?烏克蘭戰事又是如何影響著印太國家的選擇?
白宮週六宣布,拜登總統下個月將會晤在華盛頓舉行峰會的東盟國家領導人。定於5月12至13日的東盟峰會將顯示美國致力於與東南亞國家的伙伴關係。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週二在新加坡表示,美國不尋求與中國貿易分離,而是計劃重新調整與中國的商業關係。分析指出,在美中經貿關係保持緊張之際,拜登政府重申對印太地區的經濟承諾,通過團結新加坡等印太盟友的方式應對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正在美國訪問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表示,俄烏戰爭破壞了國際框架和全球合作體系,也加劇了美中緊張,但是他反對將中國踢出國際體系,拒絕美中脫鉤。李顯龍說,自己並不是“北京耳語者”(Beijing Whisperer),只是不希望印太地區陷入熱戰。
美國總統拜登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星期二(3月29日)在白宮舉行會談並發表了聯合聲明。兩位領導人譴責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強調了保持印太地區穩定以及南中國海的航行自由的重要性,並敦促朝鮮停止發射彈道導彈並重返有關其武器項目的談判。